新聞資訊
打造公司的核心競爭力,成就專業的行業品牌,提供有價值的行業服務。

當孩子們牽著色彩斑斕的氦氣球在草坪上奔跑時,或許很少有人知道,手中那輕盈的氣體竟是宇宙中僅次于氫的第二大元素。從1868年太陽光譜中的神秘黃線,到1903年美國天然氣田的意外發現,氦氣如同一位穿越時空的信使,連接著天體物理與工業文明。這種被稱為"太陽元素"的稀有氣體,如今已成為支撐現代科技的"黃金氣體",在航空航天、量子計算、醫療診斷等領域綻放著獨特光芒。
宇宙饋贈的惰性精靈
在可觀測宇宙中,氦元素約占總質量的24%,僅次于氫的74%。這些古老的氦原子誕生于138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,見證了星系的形成與演化。然而在地球上,這位宇宙"常客"卻成了稀缺資源——大氣層中僅含0.000524%,比黃金在地殼中的含量還要稀少千倍。直到19世紀末,科學家才在放射性礦脈中發現地球氦的蹤跡,原來鈾和釷的α衰變會持續產生氦原子,這些原子在地下天然氣田中聚集成可開采的資源。
作為元素周期表中最"高冷"的成員,氦氣擁有令人驚嘆的物理特性:它是唯一無法在標準大氣壓下固化的物質,液化溫度低至-268.9℃,僅比絕對零度高4.2度。當液氦冷卻到2.17K時,會突然轉變為超流體狀態——這種神秘的物質能沿容器壁向上流動,導熱性達到銅的800倍,成為探索量子世界的理想介質。正是這種"反重力"般的超流特性,讓氦在低溫物理研究中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。
科技革命的隱形引擎
在現代工業體系中,氦氣的應用早已超越氣球填充的范疇。作為火箭燃料的壓送劑,它幫助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掙脫地心引力;在芯片制造車間,超高純氦氣形成的保護氣氛確保了晶圓光刻的精準度;核磁共振儀的超導磁體依賴液氦維持-269℃的低溫環境,才能捕捉到人體組織的微觀信號。據統計,每生產100萬片8英寸晶圓就需要12萬立方米氦氣,而一臺1.5T核磁共振儀每年消耗的液氦足以填滿20個標準游泳池。
醫療領域更是氦氣大顯身手的舞臺。潛水員呼吸的"人造空氣"中,氦氧混合氣能有效預防減壓病;氬氦刀利用液氦的超低溫特性,可精準冷凍殺死腫瘤細胞;在呼吸科病房,氦氧混合氣能降低氣流阻力,為哮喘患者打開生命通道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我國科學家近期突破的"稀釋制冷機"技術,正是利用液氦-3He與超流氦-4He的混合特性,實現了0.005K的極低溫環境,為量子計算機的研發提供了關鍵支撐。
中國"氦變"的戰略突圍
長期以來,全球氦氣資源被美國、卡塔爾等少數國家壟斷,我國曾面臨近乎100%的對外依存度。2025年4月,自然資源部的喜訊傳來:我國新增氦氣探明地質儲量40.7億立方米,蘇里格、涪陵等六大天然氣田均突破2億立方米氦氣儲量。這場"氦荒突圍戰"背后,是地質工作者對古生代含氣巖系的持續勘探,以及低溫分離技術的突破——新型膜分離裝置將天然氣中氦的提取率提升至99.999%,使我國氦氣自給率躍升至35%。
在四川遂寧的國家級氦氣產業基地,低溫儲罐群在陽光下閃著銀輝。這里產出的液氦通過專用槽車運往全國各地,支撐著200多臺核磁共振儀的運轉。基地負責人介紹:"我們研發的氦氣回收系統,能將芯片制造中的氦氣循環利用率提高到85%,相當于每年節省300萬立方米資源。"這種"開采-利用-回收"的閉環模式,正在改寫全球氦資源的分配格局。
從太陽光譜中的驚鴻一瞥,到工業流水線的精密控制,氦氣的故事仍在繼續。當我們仰望星空時,那些構成恒星的氦原子或許正通過某種奇妙的循環,成為科技產品中的關鍵元素。這種連接宇宙與人間的"黃金氣體",不僅見證著人類對微觀世界的探索,更在碳中和的時代背景下,指引著清潔能源的未來方向。正如液氦的超流特性突破常規物理法則,人類對氦資源的創新利用,也必將突破資源約束的邊界,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留下更深的足跡。
咨詢熱線
17371457003
17371457003
微信咨詢
微信咨詢
返回頂部